知名教授再出金句:患者大排长队是医院的耻辱!长达15年的医改拉锯战,如何打破僵局?
导读
利好的政策千千万,关键还是在于如何有效地做到真正落地。
“你们担心的是生娃的人少了,我担心的是产科学科的塌方。”
前段时间,知名妇产科医生、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教授段涛在微博发表的一篇长文,引起了无数医生的深思和共鸣,获得上万的点赞。
时隔半个月,段教授再次发表观点引起大家关注:患者大排长队是医院的耻辱,不是荣耀!
关于如何才能消灭医院排队,段教授给出方案:
一是全面实施就诊预约制,有了预约就诊,就可以分时段预约了;
二是制订聪明智慧的排队原则;
三是大力推广移动挂号,移动支付。
“已经转发给医院管理人员”、“写出了所有患者们的心声”,段教授的此次建言,再次深得医患双方的认可。
医生从早忙到晚,一刻也不敢停下来休息;而患者从早排到晚,一整天下来耗时又耗力。两边谁都很辛苦,谁都不满意,甚至还有可能因为排队而出现本可以避免的争吵与纠纷。
那么,若想改变这个尴尬局面,除了全面实施就诊预约制还能做些什么?
开展预约诊疗服务15年
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、懒得用
我先来分享两段朋友的就医经历:
第一段:去年冬季流感高发时期,朋友的女儿也没有逃得过去,一直高烧不退,在吃过退烧药之后,朋友带着孩子来到了离家最近的医院,这是一家北京城六区以外的三级医院。他们到达医院的时间是上午10点左右,朋友在挂号时,医院工作人员称她没有提前预约,所以只能先预约最近时间段的门诊号,或者等到11点挂急诊号,最后朋友选择了后者。
第二段:朋友的女儿病情比较严重,需要输液治疗,有了第一天的就诊经验,当天晚上朋友就挂了第二天上午8点的门诊号。第二天速度很快,他们按时到达医院后,没等几个人就轮到了他们,医生问诊、开输液单、交费拿药、护士输液,一套流程下来比前一天节省了不少时间。
“预约诊疗”并不是一个新兴词汇,但是像我朋友这样还不了解此制度的还有很多。其实,国家提出这个概念已有15年之久。
早在2009年,原卫生部就下发了《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意见》,要求从当年11月开始,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开展预约诊疗服务,二级医院也要逐步开展这项工作。
2011年,原卫生部再次下发《关于进一步推进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通知》,对医院实施预约诊疗提出来明确要求,要求通过规范预约诊疗服务平台、扩大开房门诊挂号预约号源、开展分时段预约、推进“预约优先”等方式进一步方便和引导群众预约就诊。
2015年,国家卫健委启动“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”,提出三级医院逐步增加用于预约的门诊号源,利用三年时间,至2017年底,三级医院预约诊疗率超过50%,复诊预约率超过80%。
随着医疗制度的不断改革,为解决“看病难”、“挂号难”等问题,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医疗政策文件,这也预示着医院诊疗模式正逐渐走向“全预约”时代。
但是患者参与预约诊疗的现状如何?貌似并不是很乐观。
一项调查曾显示,北京市约有78.4%的人知道相关预约挂号方式,但只有46.6%使用过预约 挂号;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就诊患者中有38.46%的患者不了解预约挂号流程。
同时在对老年人的调查中也发现,不愿意使用预约挂号的占40.91%,其主要原因是不会使用者占92.59%,觉得麻烦的占4.17%,不知道有预约挂号方式的占0.46%。
除了以上这些问题,还存在爽约率高的现象,过高的爽约率会给医院带来严重的医疗资源浪费,并且对其他没有预约成功的患者来说也不公平。所以,国家在全面实施就诊预约制的用时,也要注重多渠道全方位的大力推广,以提高患者知晓率,降低爽约率。
“患者大排长队”只是一种现象,终归到底号是有限的,病人是无限的,如何将这些病人合理分配或许才能解决其根本问题。
实施分级诊疗制度15年
三级医院仍是大家生病后的第一选择
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,多种呼吸道疾病交织叠加,去年北京儿童医院、首都儿科研究所以及各大医院的儿科门诊量,高位运行了一个多月。排号1000开外,等待七八个小时,几乎是每天的常态。
当时朋友的女儿生病之所以选择北京城六区以外的三级医院,不仅是因为离家近,更是因为相比而言人少很多,“专家都说了,建议症状较轻的患儿首选基层医疗机构,他们白天不仅分时间段可以预约挂号,晚上的急诊还可以先做检查再看医生,真的特别方便。”
“如果是我们大人感冒发烧,我们基本上就直接去小区附近的社区医院了。”朋友还和我算了一笔账:
“假如我们去三级医院看病,从出家门口就开始计算的话,需要开车半个小时,虽然提前预约挂了号,但是到那基本上还得等半个小时,看完医生后做各种检查,再排队一个小时,然后等待结果一个小时,回来看医生开药交费拿药半个小时,回家又是半个小时。这还是在患者没有那么人多的情况下,总共下来就需要花费至少4个小时的时间。
假如我们选择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看病,出家门到社区医院走路也就十分钟,排队的人也少,不用预约,到那挂号后等两三个人就能看上。现在的社区医院已经发展得很好了,基本的血液和影像检查都能做,因为人少也比较省时间,所以同样的验血结果社区医院半个小时就能出来。同样的效果,比去三级医院能节约一半的时间。”
而存在这种想法的人群在我国只占很小的一部分,目前大部分患者生病后的第一反应还是往三级医院跑。
分级诊疗制度作为我国破除“看病难”“看病贵”问题的重大措施,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。早在2009年,国务院印发的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》中曾首次提出健全医疗服务体系,逐步建立基层首诊、分级诊疗、双向转诊的就医新格局。
在之后的15年里,经过各地的不断实践和探索,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公布,截至2023年底,全国双向转诊人次数达到3032.17万,较2022年增长了9.7%,其中下转人次数1472.2万,较2022年增长了29.9%。
但单一的数据结果并不能证明什么,如果将对比数据放宽到全国医疗情况,还是能反映出一些问题。
《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显示,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仅0.34%的三级医院却承担了26.5%的诊疗人次数,而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94.9%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却只承担了50.7%的诊疗人次数。
可见,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力图实现的基层首诊目标至今仍未达到预期效果,实质上已经陷入了僵局。
如何打破看病难僵局?
首要任务是想办法让基层留住人才
当谈到为何让孩子选择三级医院、家长却选择社区医院的时候,朋友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真相:“不是不相信社区医院医生的技术,不可否认的是三级医院的医生的确技术更好一些,大人无所谓,孩子还是得需要谨慎一些。”
往深层次的分析,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是阻碍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一大难题。
其实近年来,我国各地在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方面可谓是下了大力气,但是问题依然很严峻,除了设备落后、医疗救助跟不上、医保筹资水平较低等因素外,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总量不足、整体素质不高、引进难、易流失。
有些地区其实投入了很大的资金投入到基层医疗卫生建设,但是硬件的提升,也不能完全代表医疗能力的提高,人才才是关键,如果缺乏人才,很可能会出现设施空置、设备无人会用的窘态。
而解铃还须系铃人,给予基层医务人员更多政策“优惠”,实实在在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,才能让他们扎根基层。
1.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水平。
缩小与上级医院医生的收入差距,至少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收入水平,同时在职称、编制等方面向基层医务人员倾斜,坚决打破论资排辈的晋升局面,以保障高素质的医疗技术人才能留在基层工作。
2.放宽基层医务人员的招聘条件。
对于优秀人才可适当放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录用条件,可以对乡镇卫生院招聘引进的医疗卫生人才、订单定向培养的医学生实行“县管乡用”,乡村医生实行“乡聘村用”。
3.继续开展上级医院对口帮扶。
在医联体框架内,通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,上级医院派专家帮扶、培养、带徒、定期坐诊等方式或者将基层人员送到上级医院进行规培或学习,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的服务诊疗能力与技术,改变基层服务质量低下的基本情况。
4.开展定向培养人才计划。
基层医疗机构积极与全国医学院校进行合作,开展定向培养人才计划,如通过免学费、全额奖学金及提前签订就业协议等措施吸引优秀学生,让他们完成学业取得资格证书后直接任聘上岗,及时补充基层医疗卫生队伍,提供新鲜血液。
5.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政策。
通过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政策,上级医院的专家可在基层医疗机构坐诊,患者在基层将直接享受到专业高水平医疗服务。一方面,有利于医生加自己的收入,提升工作积极性;另一方面,有利于对基层人员进行技术指导,提升基层医师的技术水平,增强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,吸引患者回流。
总而言之,患者大排长队现象在各大医院均属于常态,但是常态并不意味着可以熟视无睹。另外,这个现状靠一两家医院也难以改变,中国分级诊疗一日不实现,患者看病难问题就会一直存在。
利好的政策千千万,关键还是在于如何有效地做到真正落地。
参考资料:
[1] 段严寒,刘元青,陈素凤等.我国预约诊疗现状研究[J].中国公共卫生管理,2019,35(5):629-631,635.
[2] 王鹏鹏,陶群山,王绍敏.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困境及对策建议[J].锦州医科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21,19(5):40-44.
[3] 基层医声公社:分级诊疗后,基层医疗机构病人去哪儿了?
责编|米子
封面图来源|视觉中国
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,“感知世界医学脉搏,助力中国临床决策”是平台的使命。医脉通旗下拥有「临床指南」「用药参考」「医学文献王」「医知源」「e研通」「e脉播」等系列产品,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、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。
精彩回顾
➤ 公开道歉不少于20日!丈夫去世,妻子为赔偿网上辱骂医生被判
☟戳这里,更有料!